今年6月17日是第26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携手防沙止漠 共护绿水青山”, 旨在倡导全社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参与荒漠化防治,营造共建共享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的浓厚氛围,筑牢我国生态安全屏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影响全球32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199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旨在推动全球土地荒漠化预防、治理和恢复的重要国际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15年9月,《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到2030年,防治荒漠化,恢复退化的土地和土壤,包括受荒漠化、干旱和洪涝影响的土地,努力建立一个不再出现土地退化的世界” 列为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一。
面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全球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组织和企业参与其中。2019年9月,中科院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作为《报告》关键内容之一,中科院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为解决更多全球性与地区性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今天,“地球大数据服务一带一路土地退化零增长”研究成果对外发布。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土地退化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全球仍有32个国家土地退化面积大于土地恢复面积,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面临严重挑战。中国提前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土地净恢复面积全球占比 18.24%,位居世界第一,为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0-2015年全球土地退化/恢复评估图。中科院供图。
据了解,“地球大数据服务一带一路土地退化零增长”研究项目是“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先导专项的重点工作之一,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李晓松研究员联合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卢琦研究员等团队共同开展。
聊起这项研究的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负责人郭华东对人民网记者谈到,指标数据的严重不足是监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挑战,“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依托科技创新促进机制数据、方法模型与决策实践等三个方面,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符合我国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意义重大。
郭华东介绍说,跟踪评估发现,2015-2018年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5.3趋势整体向好,从土地退化零增长实现情况来看,未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中亚与非洲地区,处于平衡的国家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区域,这些区域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面临着土地退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多重压力,这些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着较大挑战,需要持续予以关注。
国别尺度2018土地退化零增长实现状况及动态变化图。中科院供图。
对于今后我国荒漠化和干旱的防治工作,郭华东表示,中国在防治荒漠化方面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未来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生态红线保护等国家战略指导下,中国防治荒漠化和干旱工作会朝向更好方向发展。值的一提的是,要充分利用地球大数据优势,发挥多部门、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构建中国干旱区观测系统,可为中国防治荒漠化与应对干旱提供重要支撑。
当前,随着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越发凸显。“地球大数据服务一带一路土地退化评估”将助力全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未来应充分发挥‘政府治理’‘经济金融’‘个人与集体行动’‘科学技术’四个杠杆的作用,争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郭华东对人民网记者如是说。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我国荒漠化防治成效显著,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占“十三五”规划治理任务的88%。经过多年治理,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状况整体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万公顷,沙化土地减少16.9万公顷。截至目前,我国批准建立53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封禁保护沙化土地总面积174万公顷,建设120个国家沙漠(石漠)公园。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和1980平方公里,沙尘天气次数年均减少20.3%,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
转自环保网